2025-10-17 文章访问量:次
作者: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规范集体备课,优化教学内容。10月16日下午,我校全体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在崇德楼108会议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三一职院党委书记刘文良,校长戈峰带领全体党委班子成员全程深度参与本次集体备课,会议由党委副书记贺良主持。 “形势与政策”课程组负责人杨柳老师聚焦本学期课程教学开展说课。她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核心内容模块划分、重难点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展开,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与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明确了“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践行多边主义 完善全球治理”等重点教学板块,并分享了“政策与专业对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教学设计,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实施路径。 交流环节中,全体思政课教师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展开深入研讨。针对“如何将地方产业政策融入课程教学”“怎样引导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政策与自身职业的关联”等问题,教师们结合教学经验各抒己见,既分享了“案例教学库建设”“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有效做法,也共同梳理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统一了教学标准、凝聚了教学共识。 刘文良代表党委强调高校思政课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思政课是高职教育体系中“培根铸魂”的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殊性,他进一步强调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刻认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属性,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发展战略与高职学生成长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明晰“为谁学艺、为谁奋斗”的根本问题;二是要突出思政课的“职业融合”特色,立足学校对接装备制造产业的办学定位,把三一集团“科技报国、实干兴邦”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融入教学,实现“思政育德”与“专业育技”的同频共振;三是要强化思政课的“实效导向”,全体教师需跳出“纯理论讲授”的传统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企业实践对接等方式,让思政课从“课堂”延伸到“车间”,从“书本”落地到“实践”,真正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践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明确了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重点,更通过集体备课深化了全体思政课教师对课程重要性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会为契机,持续完善集体备课常态化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契合,为学校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筑牢思想根基。 (文/ 马蔚南 图/周敏 一审/高妍 二审/梁宗厚 三审/欧阳明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