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文章访问量:次
作者:
学生心理健康是校园育人工作的核心议题,更是我校始终坚守的育人底线。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心理育人专业能力,精准回应学生心理需求,10月24日,我校特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曦教授,专题开展《如何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谈心》培训。此次校医联动的专业赋能,既是学校破解心理育人痛点的务实举措,更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体系的重要一步。 一、聚焦育人痛点,校医协同破解心育难题 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成长的“第一联系人”,日常工作中常面临“学生心理信号识别难”“沟通引导无方向”“问题转介不顺畅”等挑战。为切实解决这些一线困惑,学校主动链接优质医疗资源,以“需求导向”搭建校医对话平台——通过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直面问题,既为辅导员答疑解惑,更打通“学校发现-专业干预-后续跟进”的协作链路,为心理育人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二、专家精准赋能,三大方向解开辅导员心育迷思 培训中,陈曦教授紧扣辅导员工作核心需求,从三大维度展开讲解,帮助一线育人者厘清认知、明确方向。 1.解读学生心理规律,破除认知偏差 针对辅导员对学生“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的理解误区,专家结合权威数据与临床经验,系统梳理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从情绪问题首发关键期、生理发育对情绪控制的影响,到虚拟社交对现实人际的冲击,让辅导员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困扰并非“个性问题”,而是成长阶段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后续沟通建立“理解为先”的认知基础。 2.明晰辅导员心育角色,划定工作边界 围绕“辅导员该管什么、怎么管”的核心困惑,专家明确了辅导员的“四大定位”:作为倾听者,以共情回应建立信任;作为科普者,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病耻感”;作为危机干预者,优先保障学生安全并及时上报;作为转介者,善用专业医疗资源,不承担“终极治疗”责任。这一定位帮助辅导员卸下“全能者焦虑”,清晰把握工作重点与边界。 3.传授核心沟通方法,提供实操指引 针对“如何有效谈心”“如何应对心理危机”等实操需求,专家从沟通逻辑、风险应对、资源链接三个层面给予指引,既解答了“如何开口让学生愿意聊”“危机时刻该说什么”等具体问题,也明确了学生转介、信息同步、家长沟通等关键环节的协作要点,让辅导员掌握“有温度、有方法”的心理沟通思路。 三、赋能育人实践,培训彰显双重价值 对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心育底气 此次培训不仅让辅导员掌握了心理沟通的核心方法,更深化了对“心理育人” 的系统认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识别”,从“困惑无措”转向“专业有序”,为后续开展新生访谈、日常谈心、危机排查等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进一步夯实了一线心育队伍的专业基础。 对学生:筑牢防护防线,守护成长温度 辅导员作为接触学生最密切的“前哨力量”,其专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需求的回应质量。今后,当学生陷入情绪困境时,能得到更精准的引导;当出现危机信号时,能被更及时地干预;当有心理困惑时,能获得更科学的支持——这一系列改变,将为学生心理健康筑起“前置防护网”,让校园成为守护青春成长的温暖港湾。 四、锚定长效发展,我校持续深化心理育人工作 此次校医联动培训,是我校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起点。未来,学校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更高维度构建系统化心理育人体系。 深化校医协同机制:持续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完善“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转介-诊疗-跟进”的全链条衔接,让专业医疗资源成为心理育人的重要支撑;强化心育队伍建设:将心理育人能力培训纳入辅导员常态化成长体系,通过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构建全周期守护体系:聚焦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关键节点,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普查、风险排查与关爱行动,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拓展多方共育格局:联动家庭、社会力量,通过家长会、线上课堂、公益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心理育人合力。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任重道远,我校将始终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以更系统的规划、更专业的举措、更温暖的关怀,持续深耕心理育人领域,为每一位学子的青春成长保驾护航,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信前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